牛津大学毕业的名人
吉格梅·凯萨尔·纳姆耶尔·旺楚克 | 不丹国王 |
爱德华七世(Christ Church) | 英国国王 |
爱德华八世(Magdalen) | 英国国王 |
阿卜杜拉二世 | 约旦国王 |
哈拉尔五世(Balliol) | 挪威国王 |
奥拉夫五世 | 挪威国王 |
艾哈迈德·沙阿(Worcester) |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 |
端古·阿卜杜勒·哈利姆(Wadham) |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 |
端古·加法尔·伊卜尼(Balliol) |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 |
拉玛六世 | 泰国国王 |
荷兰国王 | 荷兰国王 |
乔治·图普五世 | 东加国王 |
德仁 | 日本皇太子 |
小和田雅子 | 日本太子妃 |
秋筱宫文仁亲王 | 日本皇室 |
三笠宫宽仁亲王 | 日本皇室 |
三笠宫彬子女王 | 日本皇室 |
大卫·卡梅伦 | 英国首相 |
托尼·布莱尔 | 英国首相 |
玛格利特·撒切尔 | 英国首相 |
哈罗德·威尔逊 | 英国首相 |
爱德华·希思 | 英国首相 |
亚历克·道格拉斯-霍姆 | 英国首相 |
哈罗德·麦克米兰 | 英国首相 |
安东尼·艾登 | 英国首相 |
克莱门特·艾德礼 | 英国首相 |
威廉·尤尔特·格莱斯顿 | 英国首相 |
乔治·格伦维尔 | 英国首相 |
比尔·克林顿 | 前美国总统 |
莱斯特·皮尔逊 | 前加拿大总理 |
约翰·马尔科姆·弗雷泽 | 前澳大利亚总理 |
英迪拉·甘地 | 前印度总理 |
佐勒菲卡尔·阿里·布托 | 前巴基斯坦总理 |
贝娜齐尔·布托 | 前巴基斯坦总理 |
彭定康 | 香港总督 |
卫奕信 | 香港总督 |
麦理浩 | 香港总督 |
罗富国 | 香港总督 |
郝德杰 | 香港总督 |
金文泰 | 香港总督 |
司徒拔 | 香港总督 |
德辅 | 香港总督 |
宝云 | 香港总督 |
戴维斯 | 香港总督 |
蒂姆·伯纳斯-李 | 万维网的发明者,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 |
S.艾略特(Merton) | 英国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,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。 |
休·格兰特 | 英国演员,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演员奖与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。 |
安德鲁·洛伊韦伯 | 英国音乐剧作曲家。 |
罗温·艾金森 | 英国演员,喜剧大师,曾主演《憨豆先生》。 |
罗吉尔·培根 | 英国方济各会修士、哲学家、炼金术士。 |
杰里米·边沁 | 英国哲学家、法学和社会改革家。最早支持功利主义和动物权利的人之一。 |
罗伯特·波义耳 | 爱尔兰自然哲学家 |
理查德·道金斯 | 英国演化生物学家、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,也是当代最著名、最直言不讳的无神论者和演化论拥护者之一,有“达尔文的斗犬”之称。 |
路易斯·卡罗 | 英国作家、数学家、逻辑学家、摄影家。 |
罗伯特·胡克 | 英国物理学家、天文学家。 |
菲利普·拉金 | 英国诗人 |
雪莱 |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,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。 |
J. P. 泰勒 | 20世纪最著名和最具争议性的英国历史学家之一。著有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》一书。 |
J.R.R.托尔金 | 英国作家、诗人、语言学家及大学教授,创作有经典史诗奇幻作品《哈比人历险记》、《魔戒》与《精灵宝钻》 |
阿诺尔德·约瑟·汤因比 | 历史学家 |
约翰·洛克 | 英国哲学家 |
奥斯卡·王尔德 | 爱尔兰作家、诗人、戏剧家、艺术家,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。 |
斯蒂芬·沃尔夫勒姆 | 英国物理学家、数学家、软件工程师和商人 |
约翰·拉斯金 | 英国作家、艺术家、艺术评论家 |
凯特·贝琴萨 | 英国女演员,代表作包括《珍珠港》、《范海辛》以及《黑夜传说》。 |
艾玛·沃特森 | 英国演员,代表作品有《哈利波特》系列 |
艾米莉·莫迪默 | 英国演员,代表作品:《赛末点》、《新闻编辑室》 |
昂山素季 | 缅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,全国民主联盟的创办人兼总书记,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|
史提芬·霍金 | 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,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。 |
丹尼尔·布尔斯廷 | 美国历史学家、博物学家和前国会图书馆馆长。 |
胡志强 | 台湾台中市市长、 中国国民党政要。 |
胡婷婷 | 台湾演员,被台湾媒体封为现代版的“花木兰”,胡志强的女儿。 |
霍启刚 | 香港霍英东集团副总裁,毕业于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。 |
钱钟书 | 华人文学家,毕业于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。 |
卢煜明 | 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、无创DNA产前检测奠基人。 |
牛津大学历史
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,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,因而取名牛津(Oxford)。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,早在1096年,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。
在12世纪之前,英国是没有大学的,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。
1167年,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,英王一气之下,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,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。另一说法是,法王一气之下,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。不管如何,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,聚集于牛津,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,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。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“总学”,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。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,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,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,就来到了这里。
12世纪末,牛津被称为“师生大学”。
1201年,牛津有了第一位校长。
1209年,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,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由方济会,本笃会和圣衣会修士建立的剑桥镇,并成立剑桥大学。自此之后,两间大学彼此之间展开相当悠久的竞争岁月。
1214年6月20日,经过一名教皇使节的磋商,大学重新回到了牛津,并得到了特许。牛津大学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而得到正式的确定。
正是在中世纪,那些思想活跃、生活不羁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,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。其中最大的一次冲突,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。这件事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,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500年费用。
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在13至16世纪之间创立,基督教会学院是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,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。汤姆方园里的塔楼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建造,为本市最大型塔楼。
1648年汤姆大钟挂上时,学院共有101名学生,因此在晚上9:05分(牛津的时间比格林威治慢5分钟)大钟敲101下,提醒学生注意宵禁(1963年起不再实施)。
默顿学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(1264年)。其它有:新学院(1379年)、皇后学院(1695年)等。
17世纪内战期间许多战役在牛津附近开打,此地曾为受学生支持的查理一世的总司令部。当保皇党员被迫逃离牛津时,克伦维尔自封为大学的校长。
2001至2002学年,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学生总数超过1.65万人,其中,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了1/3,在校研究生的数目约为5000人。
牛津大学领导
2016年1月12日,牛津大学举办了第272任校长就职仪式,路易斯·理查德森(Louise Richardson)正式上任,成为牛津大学建校近8个世纪来首位女校长。牛津大学于1230年任命首任校长,在理查德森之前历任校长均由男性担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