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所毗邻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的大学,是欧洲研究东方和非洲的中心。学院图书馆收藏全世界最丰富的亚洲和非洲研究资料。这里还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任教的地方。青年老舍也在这儿度过了五年的教学生涯,并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。
伦敦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国际性都市,不同种族、宗教、不同肤色的人在这里和睦相处。在伦敦能听到和正在被使用的大约有一百多种语言,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,在艺术与商业、宗教与饮食等方面都有反映。
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位于伦敦市中心,亚非学院又称东方与非洲学院。1917年成立时名为东方学院,后来因为增加非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项目,才改为现在的名称。亚非学院的校训是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这句话被刻在学院原来的校徽上。
柯林·邦德(亚非学院院长):我们学院以前的校徽有骆驼和大象。逐渐的我们就把这个校徽改成了一棵蓬勃发展的大树,她植根很深,不断地向四周发展,这也是亚非学院的一个典型特点。我们的学生来自一百多个不同的国家,每一个学生都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。
国际性是这个学校显著的特点,学院早期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外交官,如今依然是欧洲研究东方以及非洲问题的中心之一,并且是世界上这一学科研究领域中拥有学者最多的一个学院。
和牛津、剑桥一样,伦敦大学的各个学院包括亚非学院也实行导师制的教学方式。3000多名在校生中有四分之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,各种族裔的都有,研究生占全校学生数的40%。